生物製藥開發中的物性評估技術:候選選擇
我們介紹了生物製藥開發各階段中應評估的項目,以及那些項目可以利用馬爾文帕納利科的測量技術進行評估。在此頁面中,我們將詳細介紹”候選選擇”。

通過粒徑分布進行粒徑決定、會合及聚集體的評估(DLS)
Globin的尺寸測量
從許多候選者中快速簡便篩選目標樣本是很重要的。動態光散射法(DLS)能在幾分鐘內確認樣品顆粒的大小及其分散狀態,能迅速判斷會合及聚集體的混入。下圖顯示了横軸代表尺寸(流體力學半徑),縱軸代表光強度分佈(Intensity(%)),測量了不同Globin的粒徑分布結果。從表中可以看出,散射強度基準值為100%的HbA(藍色)和Hemocyanin(黑色)是單一的峰值。而下降的Rice Hb1(綠色)和Polytaur(灰色)的粒度分布廣泛,粒徑大的分子混雜在一起。
通過使用DLS,可以通過確定粒徑及觀察峰面積比來識別樣品中的單體、二聚體和更高次的寡聚體的比例。此外,DLS也可以通過粒徑信息估計分子量,從而有效用于確定寡聚體狀態和樣品中存在的凝聚體的比例。

Globin名稱 | 亞單位 | 已知分子量(kDa) | 峰均值(nm) | 散射強度基準(%) | 體積基準(%) |
Myoglobin | 1 | 17.6 | 2.403 | 97.7 | 100 |
Rice Hb1 | 2 | 37 | 2.985 | 90.9 | 99.9 |
HbA | 4 | 64.5 | 3.305 | 100 | 100 |
Polytaur | 12 | 186 | 6.778 | 88.3 | 99.8 |
Hemocyanin | ― | 1720 | 12.36 | 100 | 100 |

使用多種檢測器進行精確的分子量和結構信息評估(SEC-LS·Vis)
apo-RD與holo-RD的評估
使用標準物質的基於保持容量的傳統解析方法中,若因蛋白質的結構變化而使表觀體積增大,分子量可能會被錯誤判斷。為求取準確的分子量,將尺寸排除色譜法(SEC)與光散射檢測器(LS)連接進行散射光解析是有效的。下圖是在有(holo)和無(apo)CaCl2的情況下,使用SEC測量結構變化的Repeat in Toxin Domain(RD)蛋白質結果。對比holo狀態(實線)與apo狀態(虛線),apo比holo的出現時間早,傳統方法解析得到apo的分子量為約600 kDa,而holo的分子量為73 kDa,從而被解析為apo處於聚集狀態。但使用光散射的解析表明,如表所示,兩者的分子量都相同,約為73 kDa。此外,從粘度檢測器獲得的固有粘度也對比顯示,apo為0.35 dL/g,holo為0.055 dL/g,如此不同表明Ca離子存在時,蛋白質正在進行結構變化。
通過同時測量多個檢測器,能獲得準確的分子量及結構信息,避免構造選擇過程中的誤導。

參數 | 單位 | apo-RD | holo-RD |
流出容量 | mL | 10.4 | 13.8 |
固有粘度 | dL/g | 0.35 | 0.055 |
分子量 | Kg/mol | 73.6 | 73.2 |

使用多個檢測器進行粒徑決定及會聚、聚集體的評估(SEC-LS·Vis)
抗體的純度評估
散射光隨著分子量的增大而變得更強。將SEC與光散射檢測器連接,可以更加清楚地識別RI或UV/VIS檢測器難以分辨的聚集體區域。下圖中,使用連接於SEC的RI檢測器及光散射檢測器測量了IgG。單體及二聚體均可用RI信號(紅色)和光散射信號(橙色)確認,但在聚集體區域,光散射信號比RI信號更強(紅色箭頭)。RI檢測器及UV/VIS檢測器的信號變化取決於濃度,對僅有的少量聚集體,信號量會變小。加入光散射檢測器後,可以辨別聚集的存在,或是基線的變動。
借助SEC-LS·Vis,可以確認樣品的更準確的純度,從而能選擇更高純度和更理想的構造。



通過熱穩定性比較進行構造選擇(DSC)
Fab變異引入的12種抗體的熱穩定性比較
已知蛋白質隨變異引入而改變活性及穩定性,提升穩定性被認為也會影響活性。差示掃描熱量計(DSC)能在沒有標記的情況下進行蛋白質的熱穩定性評估。下圖顯示的是識別破傷風類毒素的抗體野生型(WT)和12種Fab變異引入體的DSC測量數據。橫軸代表溫度,縱軸代表導致變性所需的熱容量。WT Fab的Tm(主峰峰頂溫度)為78.7℃,而變異型V11提升到了92℃,穩定性提升了13.3℃。
利用DSC,可以比較抗體可變區的微小序列變化對熱穩定性的影響,從而縮小範圍篩選出更穩定的構造候選。


通過結合活性進行構造選擇(ITC)
組蛋白伴侶與三種不同組蛋白肽的相互作用
在藥物開發中,如何有效選擇對目標蛋白質具有更高親和力的候選者至關重要。等溫滴定量熱法(ITC)能根據一次測定來測量分子間相互作用的親和力、特異性和結合機制。
下圖比較了組蛋白伴侶TAF3(TBP結合因子)的PHD域(植物同源域)與三種不同組蛋白肽(10-mer)的相互作用。上面一行是測量的原始數據,下面一行是橫軸為摩爾比,縱軸為因相互作用缺失的焓變(△H)。這些相互作用均呈現單一sigmoid曲線,表現出典型1:1結合,擬合解析表明不同肽的親和力不同。親和力的不同反應在曲線的傾斜度上,傾斜度越接近垂直表示親和力越強,傾斜度越平表示親和力越弱。
使用ITC,能進行更高親和力的構造選擇。


PDF目錄下載
這篇文章可能已自動翻譯
{{ product.product_name }}
{{ product.product_strapline }}
{{ product.product_lede }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