顆粒度測量方法-雷射衍射法?篩分法?
雷射衍射法描述與篩分法的技術差異及考量
概述:
雷射衍射法已成為各行業常用的顆粒度分析標準手段。由於其具顯著優勢,雷射衍射法開始取代篩分等傳統顆粒分析方法。
從篩分法轉向雷射衍射法需評估其優勢並與篩分測量比較。考慮將雷射衍射當作篩分法的替代手段時,需比較以下關鍵點。
1. 重複性及再現性
使用雷射衍射法相比篩分法,其結果的重複性與再現性顯著提高。
雷射衍射法中,重現性誤差不超過1%,重複性不超過0.5%,且操作變數很少。
這與篩分法的再現性可因不同樣品或時間改變而大相徑庭。雷射衍射法在統計學的優勢是將篩分法轉換成分析方法的重要理由。
2. 小量樣品
雷射衍射法可分析少量試樣,若需更大量時也可進行測量。
乾式分散試驗中,10mg – 30g的樣品即可獲得可靠結果,通常使用數克樣品。
唯一的實際限制是樣品連續供應到儀器的實驗長度。
此點與篩分法對樣品量企及不同的結果相互對比。因此,雷射衍射法對於高度分散的樣品分析具有相當靈活性。
3. 短促的實驗時間
不同於篩分法需數分鐘,雷射衍射法僅需數秒即完成。在選擇分析方法上,分析速度是最近材料測試,尤其是流程監測測試中重要的考慮因素。
秒與分鐘的差異常與經濟效益掛鉤,次優工藝狀態導致的損失可能達到數千美元。
通常,雷射衍射測試約需15秒完成約10g樣品分析,未來步驟端幾乎實現即時測量,提供立刻的測試結果。
因此,有受過些微培訓的操作員可輕鬆地在8小時內執行100份以上的樣品測試。
相對於篩分法每次需要數分鐘和清洗,會造成人員攪擾及樣品浪費,並令單次交接班測試樣本量有限。
雷射衍射不僅提高流程品質控制,還提升實驗室的效率與產能。
4. 操作成本
此外,衍射系統的維護成本遠低於篩分板的更換成本。
雷射衍射系統的維護簡單,僅需清洗或偶爾更換window cell。
對於乾式分散系統,需定期更換真空袋以保持性能。與此相比,為保持篩分結果一致性需不斷因篩網磨損而更換。
5. 報告自定義
Mastersizer系列產品允許自定義報告設置,便於篩分數據的解讀。
透過Mastersizer 3000軟件,簡單操作即可生成報告格式提供所需信息。
比較篩分結果時,可選擇相應的尺寸範圍並直接在報告中加入。
粒徑分布與常見統計參數可單頁展示,方便客戶了解技術規格。
可透過自定義導出格式,迅速將數據轉為Excel相容格式。
6. 尺寸範圍
衍射範圍在0.1 – 3500μm,比篩分範圍更廣。
例如Mastersizer 3000提供廣泛的動態範圍。而篩分範圍則限制在數十至百微米,不足45微米。
篩分方式可能導致板狀或針狀顆粒比當前尺寸篩孔大好幾倍,卻仍能通過,造成樣品顆粒真實尺寸誤判。
7. 維護與清洗
衍射法在更換樣品期間上手且簡便,清洗亦很容易。
對於乾式分散雷射衍射,樣品重載前簡單刷拂系統即可進行下次測量。
Mastersizer 3000用的Aero S散佈裝置預設清潔程序,通常在30秒便可完成系統清潔,使實驗間閒置時間最小化。
篩分法需在實驗間清洗與稱重篩網,總程可能超過10分鐘。雷射法相比下清潔效率更高。
8. 自動化
Mastersizer產品可自動實現理想樣品測量條件。
Malvern的整體雷射衍射技術圍繞標準測量程序(SOP)設計,減少用戶間差異並最大化效率。
一旦SOP為樣品測量制定,使用者只需加載樣品並正確命名。
其餘操作自動完成;SOP循環開展的所有程序,包括清潔、報告打印及報告設置等都能迅速自主完成。
自動篩分法可選用,但其冗長的清潔、用戶差異及實驗時間問題未能解決。
Mastersizer系列實現了實現粒徑結果的快速準確。
9. 樣品密閉性
在乾式雷射衍射中,真空密閉樣品避免接觸風險。
Mastersizer的乾式分散附件從樣品裝載區到真空袋完全密封,最大限度降低使用者風險。
真空收集系統使得廢物處理變得容易,適合乾式樣品使用時可置於抽油煙機或夾空間,保持安全。
開放式篩分設計使之易被暴露環境風險傷害,且不會直接收集在便攜式集料支中。
10. 寧靜並拓展空間的實驗室
衍射裝置佔用的實驗室空間小如檯櫃位置且構建更少噪音。
Masterizer 3000雷射裝置尺寸相較Mastersizer 2000僅需27英寸,幾乎合用所有空調線路,實驗室外部的真空裝置可減低其噪音。
相比下,篩分裝置噪音大、髒且震動激烈,需佔用整個實驗檯。雷射衍射在實驗室營造舒適的工作環境值得考慮。
這篇文章可能已自動翻譯
{{ product.product_name }}
{{ product.product_strapline }}
{{ product.product_lede }}